首页 资讯 正文

用科技守护黑土稻香——探访中国水稻研究所北方水稻研究中心

体育正文 255 0

用科技守护黑土稻香——探访中国水稻研究所北方水稻研究中心

用科技守护黑土稻香——探访中国水稻研究所北方水稻研究中心

夏日时节,在黑龙江省双鸭山市宝清县的黑土地上(shàng),正处于分蘖期的水稻(shuǐdào)绿意盎然,孕育着(zhe)丰收的希望。烈日之下,中国水稻研究所(yánjiūsuǒ)北方水稻研究中心(zhōngxīn)的科研人员在田间地头与实验室之间来回奔走,用科技呵护水稻健康成长。  中国水稻研究所北方水稻研究中心成立于2018年(nián),主要开展水稻种质(zhǒngzhì)资源创新、新品种(品系)培育、黑土地修复改良等研究,主持(zhǔchí)多项国家及省部级项目(xiàngmù),入选黑龙江省重点实验室并获评黑龙江省“工人先锋号”。  “黑龙江是全国最大的粳稻种植区,也(yě)是我国纬度最高的稻作区域。”该中心主任曹立勇表示,宝清县地处三江平原核心区,将研究中心设于此,就是要紧扣“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需求(xūqiú),着力解决东北水稻产业发展的重大科技问题。 这是6月18日拍摄(pāishè)的中国水稻(shuǐdào)研究所北方水稻研究中心和试验田(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 谢剑飞 摄 6月18日,在中(zhōng)国水稻研究所北方水稻研究中心的(de)玻璃温室中,科研人员查看杂交水稻亲本的长势。新华社记者 谢剑飞 摄 6月18日,在中国水稻研究所北方水稻研究中心(zhōngxīn),中心主任曹立勇(右)与浙江大学农业与生物技术学院(xuéyuàn)教授徐海明(míng)交流寒地粳稻智能育种方面的合作。新华社记者 谢剑飞 摄 6月18日,在中国水稻研究所北方水稻研究中心,科研人员(kēyánrényuán)查看中心自主选育的水稻品系(pǐnxì)。新华社记者 谢剑飞 摄 6月18日,在中国水稻研究所北方水稻研究中心(zhōngxīn),科研人员测试水稻对不同化合物的反应。新华社记者 谢剑飞 摄(shè) 6月18日,在中国水稻研究所(yánjiūsuǒ)北方水稻研究中心(zhōngxīn)的试验田内,科研人员取耕层土样。新华社记者 谢剑飞 摄 6月18日,在中国水稻研究所北方水稻研究中心(zhōngxīn)的(de)试验田内,科研人员查看水稻根系生长情况。新华社记者 谢剑飞 摄 6月18日,在中国水稻研究(yánjiū)所北方水稻研究中心的试验田内(nèi),科研人员调查水稻分蘖情况。新华社记者 谢剑飞 摄 6月18日,在宝清县一片水稻田旁(páng),中国水稻研究所北方水稻研究中心主任曹立勇查看应用寒地水稻秸秆全量(quánliàng)原位(yuánwèi)还田缓释多效综合技术的水稻与普通水稻的长势差别。新华社记者 谢剑飞 摄 6月18日,在中国水稻研究所北方水稻研究中心(zhōngxīn),科研人员查看不同品种水稻的长势。新华社记者(jìzhě) 谢剑飞 摄 这是6月18日拍摄的中国水稻研究(yánjiū)所北方水稻研究中心外景(wàijǐng)(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 谢剑飞 摄 6月(yuè)18日,在(zài)宝清县一片水稻田旁,中国水稻研究所北方水稻研究中心科研人员查看应用寒地水稻秸秆全量原位还田缓释多效综合技术的水稻(左)与普通水稻的长势差别。该技术能够有效减少化肥用量、提升(tíshēng)土壤有机质含量,让农户在节约成本(chéngběn)的同时提产增效。新华社记者 谢剑飞(xièjiànfēi) 摄 6月18日,在中国水稻研究(yánjiū)所北方水稻研究中心,科研人员操控土壤有机质(yǒujīzhì)分析机器人分析黑土中的有机质含量。新华社记者 谢剑飞 摄 6月18日,在中国水稻(shuǐdào)研究所北方水稻研究中心,中心主任(zhǔrèn)、研究员曹立勇(后)指导科研人员测试水稻对不同化合物(huàhéwù)的反应。新华社记者 谢剑飞 摄 6月18日,在中国水稻(shuǐdào)研究所北方(běifāng)水稻研究中心,科研人员进行水稻相关基因克隆实验。新华社记者 谢剑飞 摄 6月18日,在宝清县一片水稻田旁,中国水稻研究所北方水稻研究中心主任曹立勇(右)和当地农场职工交流寒地(hándì)水稻秸秆全量原位(yuánwèi)还田缓释多效综合(zōnghé)技术应用情况。新华社记者 谢剑飞 摄
用科技守护黑土稻香——探访中国水稻研究所北方水稻研究中心

欢迎 发表评论:

评论列表

暂时没有评论

暂无评论,快抢沙发吧~